|
|||||
个人投资者的几个行为误区及正确理念访问量:30227 |
|||||
|
|||||
|
|||||
副标题#e# 考虑以下的情景: 选项A:稳定获得1000元 选项B:50%概率获得2000元,50%概率一无所得 你会怎么选? 选好答案了吗?再看另外一种情景: 选项A:铁定损失1000元 选项B:50%概率没有任何损失,50%概率损失2000元 以上两道选择题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结果会不同。但行为金融学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情景一中选择A,当了风险厌恶者,但在情景二中摇身一变,选择B成了风险偏爱者。 这是个人投资者常见的行为特征:面对盈利,喜欢落袋为安;面对亏损,却又心怀扭亏的梦想。时而厌恶风险,时而追逐风险,在波动的市场中,这种行为方式最终会带来低于市场均值的收益。 个人投资者还有哪些行为特征呢? 错误估计时间周期 很多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低估或者高估时间周期的问题。当投资者目标投资周期为3-5年时,实际时间跨度可能是15或20年;相反,一些投资者给自己制定了15-20年的投资周期,结果1年之内就对投资组合做了大调整。不论是高估还是低估,投资计划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太过看重短期结果 很多投资者会为了规避短期风险,配置安全性较高的资产。短期来看,这种资产配置方式或许比较“稳妥”, 但这是以放弃优异长期资产回报为代价的。太过看重短期波动反而会错过一些长期投资机会。 在波动性风险和购买力风险之间,过分强调前者 投资者在个人投资中,往往会考虑到波动性风险,从而调整个人资产配置,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虑到购买力风险。通货膨胀率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即便是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一项投资的购买力也会出现损失,尤其是投资周期超过10年时。投资者应该在资产配置策略中考虑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 采用的是避损心态,而不是避险心态 当一个“10%的‘平稳’回报率”和“一个15%的‘波动’回报率”放在投资者面前,很多投资者出于对亏钱的“回避”,会选择前者。在市场中,中期波动往往与更高的年回报率紧密关联,一味地选择“避损”有时候会错失机会。 过高估计风险和流动性承受能力 与避损天性相反,许多个人投资者常常会过高估计他们承受损失的能力,而实际上,当投资者面临损失时,不管是否已经成为事实,都会感到深度的焦虑。 按名义上的数字而不是实际数字思维 当投资期间收益率都为正时,投资者可能会被数字“蒙在鼓里”。假设利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将100万元投入到银行理财中,只花掉每年产生的利息收入,到第15年年底,这笔资金名义上仍为100万元,但其实际购买力只剩下63万元。 以最佳表现为基准来预测和衡量近期的资产种类回报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都会被以往优秀表现所“蒙蔽”。在经历过几个成功投资的年份后,个人投资者往往会心态“积极”,并预测这样的投资表现会持续下去。同时,对于未来回报,往往希望与最佳表现差不多,甚至超过最佳表现的回报。事实上,很多历史最优表现与后续表现并没有直接联系。 忽视资产配置的特点平衡 个人投资者要意识到,一项资产不可能同时具备以下多种标准: ①很好的流动性; ②稳定、有保证的本金价值; ③较高的本期收益; ④资本增长率持续、远远超出通货膨胀率、税率和流行的基准指数。 过高估计投资组合的多元化水平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多元化的好处,但在实际具体投资过程中的组合却不是那么“多元化”。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本国偏好,可能是过度自信,可能是受市场价格影响,也有可能只是懒惰,懒于对资产配置做些必要的调整。 漫长的自然选择在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中留下了很多深刻的烙印,这些烙印使得人类能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但在奇特的金融世界中,这些烙印却在危及投资者的长期胜利。天性和本能会导致个人投资者诸多错误行为,回溯金融史,我们也在从这些错误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前面我们讲了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回顾自己的投资历史,这些行为是否给你带来了一些遗憾?不用难受,全人类都在犯着和你相同的错误,重要的是我们交了学费后学到了什么。 历史上“学费最贵”的五堂投资课 市场趋势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我们能够发现,经济活动总会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行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市场趋势也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的。无论金融价格趋势看起来多么悲观或乐观,在某一时刻,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市场便会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也曾自掏腰包,向市场学了宝贵一课。1937年3月道琼斯指数回升到了194点,凯恩斯断定“在我们的时代不会再有股市暴跌了”,于是大举买入股票,甚至还用了杠杆。不料道琼斯指数在之后的一年里近乎腰斩,1938年3月,道琼斯指数回落到了100点,凯恩斯的投资一年内损失了三分之二。他总结道:“市场有时会变得不理性,你想等他恢复,但往往你会先破产。” 经济活动永远呈现波动的特征,市场没有永久的繁荣,也没有持续的衰退。 在股市中,不论是初出茅庐的新股民,还是声名显赫的投资大佬,都会情不自禁的对“逃顶”和“抄底”抱有幻想。最终,市场会收取学费给他们上一课。 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投资者认定重大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并将所有或大部分的财富压在了这个结果上,却容易忽略这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就像除了看到钟摆摇摆的现状猜测它能达到的高度外,还得估计摇摆的持续时间,顶或是底也许只有一秒。 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之路“多变与坎坷”,一次次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成功逃顶或抄底是极其困难的。 市场会均值回归 在一个持续向上或向下的市场中,当投资者经历多年不正常的过高或过低的回报率之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这些回报率是否会再回到长期平均值。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回报率也是如此,随着时间推移,一种给定资产的回报率倾向于向该资产的长期回报率靠近。就像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后期业绩趋向平均。很多数据显示,估值高低最终都会趋于估值中枢,无论是资本市场的整体状况还是单只股票。 相对估值是相对的 相对估值是指使用市盈率、市净率等价格指标与其它多只股票进行对比,决定股价是否被低估,从而判断哪种资产更有吸引力。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相对估值是相对的。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或者所处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公司估值体系即相对估值的参考标准发生变化,原先的估值标准将不再适用,早先的投资决策也会被颠覆。例如游戏股此前在A股市场一直享有高估值,但是随着游戏行业审核的收紧,行业增速预期下降,估值参考体系变化,投资决策需要重新制定。 相对估值不仅仅取决于某项资产本身,也受整个对比系的影响,因此它不是衡量是否值得投资的唯一标准。 人是会犯错误的 人类是容易犯错误的,例如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或者常常会认为一个很有可能的结果只有很低的概率,而认为一个不太可能的结果有很高的概率。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前景理论”。 对于过度乐观或者过度悲观的投资者而言,当市场长时间朝一个方向运动时,很可能会错误地以为市场有很大的概率会继续在这个方向上移动,低估(或者完全忽略)了反转的可能性。这种错误会影响投资成败。 这是金融市场给我们上的五堂课。但再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恐惧、自信、贪婪、怀疑、绝望、自责、嫉妒、希望、梦想、后悔、雄伟计划、后见之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驱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