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金净值高风险大吗?分拆复制更好吗?访问量:31468 |
|||||
|
|||||
|
|||||
副标题#e# 当面对一堆基金的时候,当准备购买基金的时候,突然会发现不同的基金的“价格”居然相差很多。我们知道开放式基金的买卖价格就是基金的净值。新发行的基金一元一份,而一些老基金一般一份在一元以上,甚至还有一份两元以上的。这马上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买哪种基金合适呢?10000元可以买1元的基金10000份,买2元的基金只能买5000份。而且,2元的基金都涨了那么多了,从1元涨到了2元,已经涨了100%,还能再涨上去吗?还能有上涨空间吗?1元的基金多便宜,而且本来就只有1元,跌还能跌到哪里去?现在买的份数多,以后分红也会多啊。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似乎都非常合理,都明确地让你感到买便宜货当然是首选。 事情果真是这样吗?真的是基金净值越高风险越大吗?咱们应该患“净值恐高症”吗?恰恰相反,应当“净值恐低症”。 先假设两个开放式基金,它们采用同样的投资策略、同样的投资组合、在同一时候保持同样的股票仓位,甚至同样的基金经理,也就是基本上同样的基金。但它们重要的区别是净值不一样:基金A,现在净值1.5元;基金B,净值1.1元。当手上有10000元的时候,可以买到6667份A基金,9091份B基金。 显然买了基金A比买基金B少了2400多份。但由于同样的投资方法,甚至买同样的股票。一年以后,基金A拥有的股票涨了10%,净值到了1.65;基金B同样也涨了10%,净值到了1.21。总资产价值是持有份额和单位净值的乘积,那如果咱们当初持有6667份基金A,总价值就是6667×1.65=11000元;如果持有9091份基金B,总价值是9091×1.21=11000元。无论持有基金A还是基金B,最后的基金总价值都是11000元,都是赚了10%。 这两支净值不同的基金,如果投资方式一样,那咱们无论购买哪支基金,都会一起涨、一起跌。一样的投资方法,就意味着同样的收益率,也意味着同样的风险。收益只和你的投资总额和单位基金的涨跌比率有关,和净值高低以及份额多少没有关系。 有时候有人会用绝对净值增长率来看问题,说如果净值1元和净值2元的基金各涨1毛,净值1元的收益是10%,而净值2元的基金才是5%,当然是买净值1元的划算啊。其实这就是没有搞清楚在同样投资方式下,净值的增长是按相同比率而不是相同绝对值来进行的。 净值是由基金的总资产除以基金的总份额得到的。基金公司经营得好坏就是看总资产的增长情况。总资产的增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基金份额的增加,一个是单位份额价格的提高(也就是基金净值)。撇开基金总份额的变化,假设一个基金没有新申购也没有赎回,那总资产的变化就单单反映在净值的变化上面,资产增加,净值就高,资产减少,净值就低。也就是运行好的基金,净值就高,不好的基金净值就低。 比如两个同期成立的基金,而且都是股票基金,都经过一年的运行,一个净值涨到1.1,一个净值涨到1.5。也就是在这一年里面,一个赚了10%,一个赚了50%。你说哪个基金好?哪个值得你再投资?所以应该“净值恐低症”。 那净值的增长有顶吗?结论是净值没有顶。其实股价也是没有顶的,只要这个公司不停地赚钱,股价当然也就不停地上涨(短期由于投资者心理和政策变化带来的波动不算)。 净值越高风险就越大吗?基金公司是一个投资公司,只是专门投资证券而已。投资越好,总资产就越多,净值也就越高,咱们的收益也就越大。你会说一个投资公司总资产越多,经营得越好,风险就越大吗?显然不会。总资产没有顶,基金的净值也没有上限。 为什么会产生“净值恐高症”,是因为咱们把对股票的理解加到了基金头上。基金公司的操作实际上是在低价位的时候买入一支股票,当股票涨到一定的时候,股票的风险增加,基金公司就卖出,风险也就跟着卖出。资产从股票变成了现金,净值没有降低。卖出以后,基金持有股票的风险就没有了,因为手上全部是现金,哪里有风险?这时候再买入低价格的股票,再等着涨,风险高了,再卖出。结果总资产在增加,净值也在增加,但风险并不随着累计。所以基金的风险是基金手上的那些股票的风险,股票越多,风险越大,因为股票短期波动是很大的,但这和基金净值绝对值的高低没有关系。 净值的高低和风险、收益都是没有关系的。购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净值高低根本不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 只要明确了净值的计算方法和基金购买股票、债券的运行方式,就不会担心净值的问题,当然也不会相信基金净值不会低于1元的“神话”。
“净值恐高症”是一个现实的现象,而且还非常普遍。这个问题带给基金公司的压力显得更大。当基金公司努力把一个基金的业绩做上去的时候,基金的净值也节节升高的时候,结果却是投资者大量赎回投资的时候。这种怪圈让基金公司也很头痛,又要把业绩搞上去,又不能让基金的总规模下来,但投资者却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于是基金公司就想出两个高明的办法:一拆分,二复制。 例如富国天益基金,原来的净值在1.6元左右,这对恐高症患者申购有很大的心理障碍。2006年7月17日,富国基金公司将富国天益基金进行拆分,净值从原来的1.6元降到1元,和一个新基金一样,同时给原来的基金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扩大1.6倍,也就是原来你持有10000份富国天益基金,拆分后,就变成了16000份。咱们知道咱们的资产总值是基金净值乘以基金份额,基金净值降低1.6倍,基金份额增加1.6倍,结果还是一样的,也就是基金拆分并没有改变基金原来持有人的总资产。但是,基金净值一下从1.6降到1元,一下“便宜”了很多。这一招非常灵验,结果都是基金公司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从富国天益2006年二季度报告和三季度报告中可以看到这个基金的规模从二季度底的11亿一下扩大到三季度底的41亿,翻了4倍。可见,喜欢低净值的人还是很多啊。 其实基金拆分对原来的基金持有人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按照前面的分析,净值的高低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不考虑基金拆分后的新申购,那基金拆分完全是换汤不换药,也有网友将其形容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的问题。但就是这小小的变动,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增加的几十亿申购,光申购费一项就几千万。实际上,这种膨胀就把一个拆分前的老基金变成了一个新基金,因为新注入的几十亿资金都是现金形式。 例如:富国天益的拆分就把一个原来可能满仓的老基金变成了一个只有25%仓位的“新基金”。这种扩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原来的老基金是一支优秀的基金,原来的基金经理对操作原来规模的基金有很多经验,突然给他扩大3倍,后果就有些未知。同时如果拆分后,市场在一个向上的阶段,由于仓位很低,势必影响整个收益,损害原来持有人的利益。而如果股市下跌,25%的仓位的股票也会下跌,新的投资者又不得不承担这些股票下跌的损失。通常在下降的阶段,老持有人就会占便宜;而在上升阶段,新持有人也会有额外的收获。 为了克服“净值恐高症”给基金公司带来的麻烦,基金公司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基金复制。比如一支原来很优秀的基金,例如易方达策略基金,它是一个明星基金,显然净值也很高。为了继承老基金优秀的投资策略和传统,同时又让投资人克服“净值恐高症”,易方达基金公司就发行易方达策略2号基金。2号基金本质上和原来的1号基金没有区别。基金招募书基本相同,也就是相同的投资策略、相同的资产组合方式、相同的股票研究队伍、相同的股票备选池,而且是相同基金经理。两个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可能不一样,因为购买的时机可能不一样。但核心原则的一致就保证了1号基金和2号基金从长期看无论风险还是收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基金复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2号和1号相同的投资策略,它们之间的差距会减少。但要注意2号基金的申购费却是比1号高。为什么要发行2号基金?就是为了解决客户的“净值恐高症”。2号基金是一个新成立的基金,所以申购价格是1元。比起1号基金的高净值,2号基金当然有吸引力。而且由于1号基金的成功,2号基金就不存在一般新基金没有历史的缺点。所有的投资策略、手法、基金经理都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就很有理由认为2号基金可以和1号基金表现得一样优秀。也就是因为这个,复制的2号通常比1号基金要“贵”。 例如易方达策略基金申购费是1.5%,而易方达策略二号则是2%。也就是咱们要多花0.5%来购买二号基金,换来的是一个“便宜”的低净值感觉和一个新基金三个月的封闭期。老实说,这毫无意义。基金高净值让太多人恐惧了,以致于2号基金的销售也异常的热闹。基金复制,对1号基金的持有人没有任何的影响,1号在运行,2号也在运行。 在美国倒也见过复制基金,但一般是旧基金“关门”以后,再打开一个新的复制基金。之所以旧基金要“关门”(停止对新用户申购),是因为基金的总资产太大了,基金经理已经不好操作了,所以暂时“关门”。这时候也许同样的基金公司、基金团队再推出一个相同投资策略的基金给新用户。这样既保证了旧用户的收益,也给新用户有所选择。但国内的复制基金好像不是这个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降低净值而已。旧基金开放着申购,新基金也开放着申购。但一样的策略、一样的运作、一样的基金经理,干吗非要去买新基金呢? 如果一年以后,2号基金的净值也涨上去了,到1.5甚至2元,是不是还要发行3号复制基金?以后再来4号、5号基金,这是一个解决办法吗?显然比较滑稽。有人说,中国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大家都“恐高”。基金净值高了,不但没有人申购,还要面临大量的赎回。基金公司不发行新基金、不发行2号,就难以生存。 中国市场的确不成熟!但问题是谁来改变这个现状。“净值恐高”完全是个观念问题,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改变这个认识,让大家都成熟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