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产配置的核心操作:再平衡(图解)访问量:31271 |
|||||
|
|||||
|
|||||
为什么说再平衡操作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呢?因为再平衡操作可以在降低账户波动风险的同时改善账户收益。 所谓再平衡,就是通过定期的买入卖出操作维持投资组合的目标配比,和定投一样是一种简单的公式化操作。 再平衡的核心逻辑可以用四点来概括,即通过公式化的定期操作,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提升同等风险水平下的收益率,实现被动的高抛低吸。 再平衡操作的变量只有一个——频率,比定投的变量还要少。所以说再平衡非常容易学和实践。 为了方便,我们用50-50投资组合来举例,即账户一半资金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一半投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市场基金)。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搭配不同资产的比例。 对于50-50投资组合来说,再平衡的操作流程很简单: •到达预定的再平衡时间,重新计算组合总净值。 对于其他相对复杂的组合策略,操作的工作量也会随之增加。不过鉴于再平衡的频率往往较低,所以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被动择时,高抛低吸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其实再平衡本质上就是一个高抛低吸的操作。但是不同于我们主观的常常以悲剧收场的高抛低吸,再平衡受益于公式化操作,避免了心理因素的干扰,所以要更加稳健。 下图是50-50投资组合与100%指数基金的假想走势图,由于再平衡操作,我们会在高点卖出并在低点买入,最终在零收益的市场获得正收益,实现被动择时。 50-50投资组合与100%指数基金的假想趋势 再平衡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均值回归。任何资产价格都不可能永远无限上涨,而合规合法的大类资产也不太可能无限下跌。均值回归这个道理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和证明,泡沫总要破灭,估值洼地总要被填平。 实际上,基金定投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均值回归的原理,尤其是上文提到过的均值回归策略。 降低波动风险,提升组合收益 这部分需要用数据来说话了,我们对50-50策略每年再平衡、50-50策略无再平衡、100%沪深300指数基金和100% 债券基金进行了一组简单的对比回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净值均为1。 不同投资策略的净值趋势 同样的持仓组合,一半指数基金、一半债券基金,加入再平衡操作以后累积收益居然提升了50%,而且组合的波动大幅降低。 无再平衡操作的组合,最终收益介于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中间,波动风险降低了,但是组合的收益也随之降低了。 然后再看每年再平衡的组合,由于再平衡操作的存在,组合的收益远超无再平衡的组合账户,而且波动明显更小。 再平衡账户的收益在熊市末期甚至高于全仓指数基金的收益,而且组合的波动大幅降低,不用承受行情“过山车”之苦。 如何选择再平衡的时点 介绍了这么多,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再平衡很好”。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再平衡的唯一变量——频率,应该怎么选择? 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定期再平衡和定波幅再平衡。 定期再平衡一般以一年或半年为周期,而定波幅再平衡则是当组合的占比偏差超过预定值以后进行再平衡,比如占比偏差超过5个百分点,进行一次再平衡操作。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偏差5个百分点对应的不是资产5%的变化,而是20%的变化。假设组合中的指数基金增长了20%,占比会从初始的50%增长到约55%。资产的波动换算到占比的百分比以后,数字会明显缩小,需要注意。 对于工薪族投资者,考虑到时间成本和精力,建议按照时间周期再平衡,一般选择半年或者一年再平衡一次为佳。 相比于定时再平衡,定波幅再平衡耗费的精力比较大,需要投资者持续关注市场并跟踪各个大类资产的比例偏差。 而且我们对几种策略的表现进行了一次回测,基于这种波幅的再平衡策略虽然适应性更好,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定时再平衡的测试中,有时每年再平衡效果更好,有时候则是每半年效果更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我个人是习惯每年再平衡,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小,而且和年度总结等其他活动放在一起能获得一个更加完整的投资视角;另一方面,对于海外的投资者,每年尤其是在年关附近再平衡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税收优势, 我们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把利润兑现在当年或是下一年,从而降低税收压力。 小结 资产配置以再平衡为核心。 再平衡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 推荐进行每年或每半年的定时再平衡。 |
|